龍湫虎穴
龍湫原為凌云山中一景,因山頂流泉積水成潭,在大石聳立的懸崖絕壁之間,大自然神工鬼斧,造就風景一絕。唐代詩人岑參一句“回風吹虎穴,片雨當龍湫”,后人稱這里為“龍湫”。清朝時期,嘉定知府史致康效步岑參后塵,用草體大書這個“龍”字,鐫刻在水潭上面的崖壁上。左上方的草書“虎”字,也取意于岑參詩中“虎穴”二字,正與“龍”字相配。相傳,古時凌云山常有猛虎出沒,山下江河中也有蛟龍翻騰,二者后來受到佛法感召,石龍潛入“龍湫”、石虎進駐“虎穴”。旁邊的石刻青龍和漢白玉石虎皈依伏法,成為守護民間的瑞獸。